行业动态
IPRAN的特点和优势
IP RAN是针对IP化基站回传应用场景进行优化定制的路由器/交换机整体解决方案。在城域汇聚/核心层采用IP/MPLS技术,接入层主要采用二层增强以太技术,或采用二层增强以太与三层IP/MPLS相结合的技术方案。设备形态一般为核心汇聚节点采用支持IP/MPLS的路由器设备,基站接入节点采用路由器或交换机。其主要特征为IP/MPLS /以太转发协议、TE FRR(汇聚/核心层)、以太环/链路保护技术(接入层)、电路仿真、MPLS OAM、同步等。IP RAN技术相比PTN技术增加了三层全连接自动选路功能,适用于规模不大的城域网。
端到端的IP化
端到端的IP化使得网络复杂度大大降低,简化了网络配置,能极大缩短基站开通、割接和调整的工作量。另外,端到端IP减少了网络中协议转换的次数,简化了封装解封装的过程,使得链路更加透明可控,实现了网元到网元的对等协作、全程全网的OAM管理以及层次化的端到端QoS。IP化的网络还有助于提高网络的智能化,便于部署各类策略,发展智能管道。
更高效的网络资源利用率
面向连接的SDH或MSTP提供的是刚性管道,容易导致网络利用率低下。而基于IP/MPLS的IPRAN不再面向连接,而是采取动态寻址方式,实现承载网络内自动的路由优化,大大简化了后期网络维护和网络优化的工作量。同时与刚性管道相比,分组交换和统计复用能大大提高网络利用率。
多业务融合承载
IPRAN采用动态三层组网方式,可以更充分满足综合业务的承载需求,实现多业务承载时的资源统一协调和控制层面统一管理,提升运营商的综合运营能力。
成熟的标准和良好的互通性
IPRAN技术标准主要基于Internet工程任务组(IETF)的MPLS工作组发布的RFC文档,已经形成成熟的标准文档百余篇。IPRAN设备形态基于成熟的路由交换网络技术,大多是在传统路由器或交换机基础上改进而成,因此有着良好的互通性。